查看原文
其他

香港客家人

2014-03-29 客家圈

香港客家人

香港沙田的曾大屋——仅存最大的客家式大宅



    香港客家人多半是1700年至1750年间从粤东移民到香港的,但也有少数在1800年以后才迁入。他们的祖籍地一般是五华、兴宁、梅县,也有少部分来自福建和邻近香港的惠州一带。由于他们移民来港的时候数以万计,建立了400多座村庄,在人数和经济能力上可以和本地人抗衡,因此没有被同化。直到1970年代以前,客家人在香港新界的乡村居住,过着简单朴素的农村生活。但随着香港都市化进程的发展,香港客家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。

以前香港是一个客家地区,因为本地人口少(香港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,属惠州管辖),外来人口多,后来被白话同化(就像深圳本地客家人一样),现在新界一带还保留着客家话。

  

  港星钟楚红及张国荣 同为客籍艺人

  

  如果说香港是浓妆艳抹的贵妇,那么围村就是清新脱俗的村姑。围村,还保存着传统客家民居建筑,村民有心把客家文化传承下去….

  

  为什么香港缺乏客家认同?节目调查研究时,许多人多半拒绝承认自己是客家人,说“我不是客家人,我是本地人”,“我的祖先是客家人,但我不是客家人”。我们发现现今客家人已经溶入香港主流的都市生活,平常讲白话的机会多,衹有在宗族祭祀时保留以客家话为主,除非与老长辈交谈。1967 年香港政府改变了语言政策,取消各电台白话以外的其他语言节目,也停止中小学普通话的课程,上课口语限制用白话而已,不过短短卅年,客家话 1999 年只剩下约 1% 的人作为日常语言。

  

  香港客家古村落 荔枝窝

    香港的客家人以新界客家为代表,九龙与香港岛都有本地客家人的踪迹,但因政治变动频繁,移民人口变动很大,九龙与香港岛客家社区的延续性多半难以追寻。因此谈到香港原有的客家特色,自然以新界客家为代表。香港新界的围村建筑,在形式上明显地继承和发扬了客家土楼建筑,而客家民居建筑带有浓厚的儒家思想痕迹。在新界的“三栋屋”是新界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围村之一,建于一七八六年,布局如棋盘,前厅、中厅和宗祠均沿中轴线而建,三栋屋是法定古迹,村内陈列传统客家人的家具和农具。还有曾大屋、元朗吉庆围等是保存得较完整的客家围村。住在围村中的村代表许国新,年轻时就跟随建筑师何九学建屋,如今仍在新界的围村从事客家民厝修缮的工作,五十多岁的他认为年纪渐增,该是把经验、技术传承给下一代的时候了;从他身上看到了客家人经验传承的典范,也看见新界围村传统的客家民居与香港客家语言断层的危机。

  

  而客家组织则以香港崇正总会为代表,虽然香港也如其他地区一样,同时并存不同的客家团体,但是香港崇正总会具有独特的地位,其在提倡全球客家团结意识,扮演核心的角色。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